
第一:猩红热
民间称“烂喉痧”,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糜烂、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
猩红热的皮疹多在发热第二天出现,24小时内会遍布全身。
皮疹最早见于颈部、上胸部、腋下及腹股沟等,而后遍及全身,为充血性鲜红色“鸡皮疙瘩”样细密的丘疹,在皮疹之间几乎看不到正常皮肤,面部一般无皮疹,口鼻周围无充血,呈典型的“口周苍白圈”。
第二:麻疹
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
典型麻疹有接触史,表现为急性发热,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眼结膜充血、畏光等。
有以上症状后的第2~3天,可见口腔内的麻疹粘膜斑(于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处,可见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周围绕有红晕);出疹于发热后3~4天,先出于耳后、发际,逐渐到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
第三:水痘
水痘一般在发病24小时内即可出现皮疹,典型的皮疹首先出现于头皮、面部或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初的皮疹为红色斑疹,瘙痒明显,然后发展为充满透明液体的水疱疹。
一两天后,透明的液体变浑浊,疱疹出现“凹脐”现象,然后结痂。此时,其他部位的皮肤上会再依次出现类似皮疹。
第四: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儿童早期的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大多数儿童在2岁前都得过此病。
其临床特点是以突发高热起病,热度可高达39.5度以上,一般发热持续3~4天,之后体温便突然降至正常。
第五:手足口病
每年的4月份开始,就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多种肠道病毒均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第六:湿疹
小宝宝的皮肤十分娇嫩,很轻微的刺激就能使宝宝的皮肤患病。小儿湿疹俗称“奶癣”,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2岁之内的婴幼儿最为常见。
春天是宝宝湿疹高发期,常发生于双颊、头皮、额部、眉间、颈部、颌下或耳后,也可扩展到其他部位。皮疹形态大同小异,有的婴儿是在潮红的皮肤表面覆有黄色油腻性鳞屑或痂皮,有的却是在潮红的皮肤上散布着疹子与小水疱。
第七: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多由过敏反应所致。过敏原因较多,食物(花生,牛奶,鸡蛋最为常见),药物,冷热空气,昆虫叮咬等。
荨麻疹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部位不固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由于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
第八: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主要有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种。
春季容易发生的皮肤病基本上是以上的几种,造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希望大家能够注意方法积极的配合治疗为好的,不能让疾病困扰着自己的,注意方法的正确性,注意远离一切过敏性物质远离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