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指出,大部分的过敏性皮肤病开始时是红斑、风团、丘疹,因瘙痒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皮肤干燥、脱屑、皴裂及色素沉着,无糜烂和渗液。好发于成人四肢的伸侧、手背。气温升高后可缓解、好转,并可自愈,病情和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秋冬季节天气变凉、空气干燥,造成皮肤表面水分丢失、屏障功能减弱,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是发生过敏性皮肤疾病的主要原因。
另外,容易发生过敏现象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敏体质,是说人体对于某些食物或者药物存在某些不耐受的现象,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对于过敏症状的缓解也是有好处的,锻炼身体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
“对于皮肤过敏来说,食物引起过敏症状的比较多,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正逢大闸蟹上市的季节,门诊中大约有10%是因为吃大闸蟹而引起荨麻疹的患者。”专家提醒。
有些人认为去年吃大闸蟹没有出现过敏症状,今年也一定没事,专家指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过敏的发作与每个时期的免疫状态相关,去年不过敏不等于今年一定不过敏。
“过半病人是头一次因吃虾蟹而出现过敏的,虾蟹类食物中的异种蛋白质含量很高,性寒且带湿毒,属‘发物’,皮肤病患者或皮肤易敏感的人至少不宜多吃。对食蟹有既往过敏史的,或既往有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还是不吃蟹或少吃蟹为宜;儿童也不要吃太多大闸蟹等食物,以避免皮肤出现过敏、丘疹、红斑等症状。”专家说。
简单地说,对某种物质过敏就是当你食用、接触或吸入某种物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所谓的“过敏原”。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制造抗体用来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侵害;但过敏者的身体却会将正常无害的物质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或者过度产生抗体,释放如组胺的炎症介质,这种防御就如同身体经历感冒一样,而这种无害物质就成为一种“过敏原”。由于对侵略者的防御,过敏会引发体内炎症,产生一些症状,诸如嘴唇周围肿胀、喉咙发痒、打喷嚏、流泪,出现红色发痒的皮疹或呼吸道发炎等。
那是否要查过敏原?专家指出,虽然过敏原检测对于皮肤过敏的治疗有帮助,可以提示患者不要食用这类食物,或在秋冬季节防止吸入花粉、屋尘螨、粉尘、霉菌等,但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测。目前的挑战是,过敏原测试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科学,很多过敏原无法被准确查出,即使查出了,很多时候也无法做到脱敏。
如果大家吃大闸蟹后出现不适的情况,建议大家及时去医院做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