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
1993年我国公安部门登记的吸毒者约有25万,1995年为52万,1998年为59.6万人。据估计,我国目前实际吸毒者人数不应低于300万,其中约120万为静脉吸毒者。1994年之前,我国只在云南省吸毒者中发现了HIV感染者,到1999年已有21个省在吸毒者中发现了HIV感染者。我国目前最流行的毒品为海洛因,部分地区以鸦片为主,有些不易得到毒品的地区主要是吗啡等成瘾性药物。吸毒者在吸毒初期一般以口吸为主,逐渐转变为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可以提高毒品的效力、降低吸毒成本,所以多数吸毒者最终会由口吸逐渐转变为静脉注射,而多人共用注射器吸毒正是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的原因。
吸毒者性行为混乱是吸毒者发生HIV感染的重要原因,1998年兰州某戒毒所调查结果表明, 42.0%的已婚吸毒者曾有过婚外性行为, 70.4%的吸毒者性伴数(含配偶)≥2人,平均6.5人。在进戒毒所前一年时间内38.8%的吸毒者性伴数(含配偶)≥2人,平均性伴数2.8人。吸毒者的性行为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HIV由吸毒人群向其他人群传播的重要方式,吸毒者性行为混乱程度决定了HIV由吸毒人群向其他人群传播的速度。
流动人口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过剩、经济发展不平衡、户籍政策松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1982年全国流动人口估计为2千万,1990年为7千万,1995年为8千万。1995年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为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主要为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新疆等。1993年上海第五次流动人口普查,流动人口为330万,比1988年第四次普查时增加近140万。大多数流动人口是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壮年人,多数未婚或配偶不在身边,他们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所受约束减少,容易发生艾滋病感染的高危行为。
性观念的转变和商业性行为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群众性观念和性行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越来越普遍,人们对非婚性行为越来越宽容。1991年对北京1026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9%男生和6%女生曾有过婚前性行为;1988年对上海2409名婚前检查妇女的调查结果显示,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为73%;1992年调查870名云南农民,结果男性和女性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37%和27%。1994年调查南方三城市891名居民,婚外性行为的比例为16%,1992年调查云南649名18—29岁已婚男性村民,婚外性行为的比例为31.6%。
据公安部门的不完全统计,1986年全国收容的暗娼数量为2.5万人,1996年达到42万人。1994年在南方三个城市对891位居民进行调查,约6%的被调查者报告说他们曾为非婚性行为付过钱,2%的被调查者人报告说曾为了金钱或礼物而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共有约7%的被调查者参与过有交易性质的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