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家庭医生签约为重点,推进分级诊疗,构建有机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制度建设有利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改变医疗服务模式、引导群众合理就医、适应需求变化,提供综合、连续性服务。分级诊疗关键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基层首诊,而通过家庭医生团队式签约服务是当前推进基层首诊的重要抓手,可以带动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形成。
第二,以破除以药补医为重点,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公立医院改革首先是运行机制的改革,核心是如何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必须通过“三医联动”,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耗材和大型检查费用,提高专业技术服务价格,由此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以及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制度。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持续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公立医院要拥有经营管理自主权,要实现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
第三,以支付方式改革为重点,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完善全民医保体系。支付制度是联系医疗服务供方、需方和管理方的重要纽带,应该成为推动“三医联动”的关键。要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对医疗机构行为、医疗费用变化以及病人就医行为的合理调整和引导。
第四,以两票制为重点,规范药品流通领域,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通过实行药品分类采购和两票制来撬动药品生产流通的改革,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的行为,减少药品流通中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流通企业集中度,降低药品流通费用。同时进一步推进药品生产环节改革,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药品审批制度改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由此提高我国制药企业的创新研发力,提高我国药品的生产质量,提高我国仿制药的竞争力。
第五,以医疗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强综合监管制度建设。质量安全是医疗与健康服务的生命线,应该紧紧围绕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建立严格高效的监管体系。要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构建综合监管体系;切实推动全行业监管,加强对社会办医的监督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社会监督作用;大力培育和发挥第三方监督评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