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意在说明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从“谈艾色变”到“可防可控”
1985年,我国检测出第一例HIV感染者,自此揭开了中国艾滋病防治、宣传的序幕。
2014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曾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愿景,同时表示,2020年将力争实现三个90%的防治目标,即90%的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0%已经诊断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0%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得到抑制。
我国自开展“四免一关怀”的艾滋病防治政策以来,很多农村的HIV感染者以及城镇生活困难、没有医保的感染者都得到了有效治疗。据了解,中国的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始终在《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的统一指导原则下进行,病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可接受统一的治疗模式,其诊断、治疗、随访等系列数据也会由疾控部门统一收集,时时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艾滋病临床工作组组长张福杰介绍,从艾滋病治疗的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已有60多万活着的HIV感染者得到诊断,累计治疗将近50万,治疗比例非常高。从质量来看,目前接受药物治疗的感染者中,90%的病人每年会进行一次病毒载量的检测,也就是检测体内的病毒量,结果显示,有87%左右的病人体内病毒得到了完全抑制,这与联合国90%的目标已经非常接近。
专家表示,对许多接受正规治疗的病人来说,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可以接近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