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深圳医疗服务业发展迅速。新一轮医改以来,深圳一直将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扩大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初步形成了多元办医格局,近八成医疗机构都是社会办医。与此同时,全市打击整治无证行医取得阶段性成果,上半年共取缔无证行医点262户。(详见04版、05版)
“看病难”、“看病贵”,多年来始终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在全国层面,尽管相关改革一直在向前推进,结果却好像蜻蜓点水,每每差强人意。其实,从市场经济的逻辑来看,“看病难”意味着医疗市场需求旺盛,“看病贵”意味着医疗市场很有“钱途”,理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这个领域,从而通过增加供给来满足需求,同时平抑价格。
之所以市场规律未能在医疗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显然是因为这个市场在很多地方还不够开放,以至于出现了发展的扭曲,让类似莆田系这样的问题医院做大。深圳之所以社会办医相对更为发达,医疗机构的79.5%、门诊量的23.3%都来自社会办医,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在于:全面放开了医疗市场的准入限制,取消了社会办医的数量、等级、床位规模、选址距离等限制。
本来,社会资本选择在哪里办医,办怎样的医院,办多大的规模,自然会有自己的市场分析和商业考虑,政府部门完全没必要通过对距离、数量等设置条条框框来强行限制。公众的看病需求已经市场化,医疗供给却高度计划化(医院的数量、医生的数量、床位的数量、收费的标准,全靠计划),不得不说,这或许才是医疗市场深层的矛盾所在。
供给侧改革是今年的热词,医疗市场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具体来说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扩大医疗健康服务供给,取消对社会办医的不合理限制,给予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给予同等的补贴和奖励待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医生多点执业,激活医疗人才资源,不再对医生多点执业人为限制,而是把医生能否多点执业的判断和选择权利,完全交给医生和医院双方去权衡决定。
既然是供给侧的改革,就应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公平竞争,让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为民众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医疗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可以说,深圳新一轮医改,在这两方面的实践,都是卓有成效的,既打通了社会办医的“天花板”、“玻璃门”,也让多点执业的医师真正从“单位人”走向“自由人”。
当然,放开市场并不意味着放弃监管,相反,越是开放的市场越是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对无证行医的打击整治,就是要在增加医疗供给的同时,通过严格监管让市场更趋规范。其实,除了打击整治无证行医,类似莆田系那些被曝光的医疗乱象,也都是需要重点监管的内容。
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推动社会办医加快发展,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政策方向;健康中国建设,有五大工作内容,其中一项就是要“发展健康产业”。可以说,支持和引导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不仅是一剂市场化的医改药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同时也是一片推动经济发展的广阔蓝海,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医疗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