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所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近年来,商业保险公司以各种方式纷纷参与到医养融合的实践中。而在我国老龄人口结构复杂的现实环境下,商业保险公司的探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实的召唤
所谓“医养融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事实上,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顶层早有设计。从2012年开始,这个理念多次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有关会议精神中。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探索养老、医疗、家政、保险等领域的互动发展,随后几年中,《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继颁布。
与此同时,商业保险在医养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加受重视。2014年10月,在“新国十条”颁布后不久,国务院又印发了《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将商业健康保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6年7月,在“十三五”保险发展与监管专题培训班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特别强调,“十三五”期间是保险业全面参与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老龄化事业、构建民生保险保障网的关键时期。保险业要顺应国家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着眼于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推动形成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等相衔接的、贯通生命全周期的医疗服务体系。
这种思路和安排的背后是现实条件的推动。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的门槛,并处于逐步加深的阶段。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而随着老龄化加剧、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会大幅度增长,如何为这些老人提供适宜的生活照料与健康管理服务,政策制定者们面临巨大的压力。
资金压力更加棘手。在8月18日举办的首届中国医养保险高峰论坛上,不少发言嘉宾都谈到目前养老和医疗基金账户收支捉襟见肘的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就直言不讳地谈到:“由于卫生费用增长过快,医保的负担日益沉重,现在不少地方的医保开始出现穿顶风险。”
于是,政府的力不从心与现实的强大需求就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