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闲人、不亏能人”
差异薪酬能者多得
如何使吸引来的人才长久留下?与淡化编制相配套,宝鸡市放开收入分配自主权,实行岗位加绩效工资制,“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成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
除基本工资,医务人员的其余收入按岗位核定绩效。一岗一薪、异岗异薪。个人收入分配重实绩、重贡献,并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和高风险岗位倾斜。
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绩效工资占到工资总额的60%~70%。绩效工资的分配,向临床一线、学科带头人、优秀管理人员倾斜,“不养闲人、不亏能人”。这样的能者多得体系,使中心医院的员工最高薪酬与最低薪酬保持了3~5倍的差距。
“与之类似,宝鸡市公立医院员工最高、最低薪酬差的平均值,也达到了2~3倍。”宁建国补充说,各院还划定了“红线”——不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薪资报酬坚决不与药品、耗材、大型医疗检查等挂钩,杜绝了“以药养医”。
改革后,宝鸡市的6所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年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48516元增至2015年的71628.9元,涨幅接近50%,比当地社会平均工资高出98.68%。
不仅要留住人才,更要吸引人才到基层去。对市、县公立医院医生到基层和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的,只备案不审批。与此同时,限制基层骨干向上逆流动,设定最低服务年限,有效解决了基层人才的匮乏和流失问题。
此外,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凤翔县医院为例,本科学历来就业,先给4万元安家费,再提供10万元的免息住房贷款;如果是研究生,再增加补贴4万元。“这就相当于一名硕士,只要到县医院工作就可以直接领到18万元。”凤翔县医院院长李荣华表示。
目前,在宝鸡市的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42%,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达到90%和85%,有些土生土长的乡村医生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比改革前有了显著提升。
告别大医院“一床难求”
小医院“没好大夫”
在以人才提升医疗水平的基础上,宝鸡市还开展了“外联上挂、引智引技”战略。市级公立医院分别与23家国内外一流医院、学科和69名国内著名专家建立多方位技术协作,一批国内先进技术、项目落户宝鸡,带动了全市学科建设和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
因罹患肺部疾病,当地村民王小军的父亲先后在乡镇和县医院治疗半个多月,病情却没有明显好转。几天前,在凤翔县医院的远程会诊室里,王小军和主治医师一起,通过视频连线,得到了北京301医院专家的会诊、指导。
“足不出县,就能得到全国顶级医院的专家服务。”李荣华说,从2015年6月3日远程会诊平台正式启动以来,已有298例县域内病人实现了和北京专家之间的“面对面”会诊。
医疗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宝鸡医疗业务的快速增长。2015年,宝鸡市直属的6所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261.38万,总出院16.15万人次,业务收入20.36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40%、65%和204%。
群众看病“大医院‘一床难求’,小医院‘没好大夫’的状况也得到了根本改善。”据宁建国介绍,目前,96%以上的住院病人在宝鸡市内解决就医,只有不到3%转诊至市外,其中还包括部分常年在外的务工人员,“也就是说,宝鸡的医疗力量已完全能够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