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精准医疗发展
《指南》支持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药物伴随诊断等新型医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精准医疗。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原副所长于军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官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奥巴马在2015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疗计划后,国家相关部委立即专文报送中央,中央领导批示科技部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牵头研究。此后,卫计委、科技部等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一致认为现在开展精准医疗研究是整个医学界的重大机遇,继而提出了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
精准医疗包括三个层次,层次间逐级提高,难度几何级数加大。
基础层次:基因测序。无论是细胞治疗还是基因治疗,首先要通过基因测序诊断病情才能设计方案。同时,在实施精准医疗方案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细胞和分子级别的检测。所以,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基础。基因测序工具分为测序仪和试剂,属于典型的制造业,一般医疗器械公司会顺势介入测序设备生产,相关标的不难寻找。
中等层次:细胞免疫治疗。比测序设备技术层次较高,主要是通过对免疫细胞的功能强化和缺损修复,提高免疫细胞的“战斗力”。这种技术治疗癌症效果很好,但是操作难度大,对患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无法大面积推广。
最高层次:基因编辑。癌症本质上是人体基因变异导致的细胞分裂失控,最后导致生命系统崩溃。基因剪辑就是对患者癌变细胞的变异基因进行批量改造,使之成为正常细胞,彻底根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