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过程如同戒毒
而在医院就诊时,几乎同样的套路是,由于科普知识缺失,以及对明星效应或所谓朋友的信赖,患者坚信微商产品、朋友推荐的“神奇化妆品”、网店美容院购买的产品没有问题。
经过医生的询问,这类患者使用的面膜都是杂牌,多是网络渠道购买。一些所谓知名品牌多是出现金属元素等超标,而这些杂牌由于监管上存在漏洞,为了达到口碑会在护肤品里添加非常微量激素,达到水润的迅速效果。
据悉,女孩子一旦患上此病,要戒掉对激素的依赖要几个月,而后还要进行皮肤修复,治愈时间长达6个月到一年半。
“这个过程就像戒毒一样,一旦停掉一个月之内皮肤就会发痒发红影响美观,所以有些病人就自己又偷偷用,导致病程增长。医生治疗起来也非常棘手。”深圳一皮肤科医生提到。
Tips:留意六大“面膜陷阱”
快速美白:可能添加汞、苯酚等违禁化学美白成分,长期使用会引起皮肤刺激,色素加深甚至出现白斑。
即效美白,一停用就恢复原样:可能添加了荧光粉等增白剂,短暂的白是因为残留了二氧化钛,导致视觉假白。
珍珠粉面膜:满脸沾的是贝壳粉,不但不会起到珍珠粉的美白作用,还会损伤皮肤。
看着浓稠、营养足:看似营养丰富的精华背后更多的是粘稠剂或高分子胶体,成分复杂并不等同于有效。
强大的抗炎、抗过敏、嫩肤作用:可能含糖皮质激素成分,导致激素依赖性等后果。
没有成分标识:包括面膜在内的特殊功效化妆品都是需要把所有包含的成分写在包装上的,如果发现没有标识,则不要购买。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历来曝光的不合格化妆品黑名单上,标有美白、祛斑、祛痘功能的化妆品向来是违法添加药品、重金属的重灾区,消费者除警惕“鸦片面膜”外,还要警惕一些宣称具有祛痘、美白、祛斑等功能的护肤品,这类产品非法添加风险同样突出。
“皮肤鸦片”现象频频出现,不断提示我们,线下的治理经验、治理手段和治理成果,未必能够对线上的销售者产生足够威慑。如果不能适应电商模式而设计出专门的准入许可及登记备案制度,更多不合格、不合法的产品将继续堂而皇之地售卖下去。而且,随着网售产品“讲故事”的技巧越发纯熟、往熟人圈子的渗透越发深入,其与生俱来的风险只会被继续放大。现实如此,期待相关职能部门及早重视,尽早行动,拿出一揽子成熟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