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发生一起暴力伤医事件。该院感染科一名年轻女医生在会诊途中,被患者家属持刀袭击,被害人胸部被捅9刀,其中1处刺破心脏,导致心脏破裂,心包填塞,休克。伤势极为严重,生命垂危。据了解,行凶者女儿(4岁)因手足口病在该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目前病情较入院时好转,此前未发生医患纠纷。行凶者彭晓亚,男,36岁,行凶后,逃离现场。上午11时投案自首,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
面对又一个血淋淋的典型暴力伤医事件,我们不禁要问,谁来为我国的医患关系把脉治病?医患关系是医疗服务活动中客观形成的医患双方以及与双方利益有密切关联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医”是指包括医生、护士、药检与管理等人员在内的医务人员群体,“患”是指包括患者或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亲属、监护人员以及其所在的工作部门、单位等群体。要解决不断发生的弑医事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医患关系”基本模式,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在实际的医疗实施过程中,医患关系有三种基本的存在模式:第一,主动与被动型:医师完全主动,病员完全被动;医师的权威性不受任何怀疑,病员不会提出任何异议。第二,引导与合作型:医师和病员都具有主动性。医师的意见受到尊重,但病员可有疑问和寻求解释。第三,共同参与型:医师与病员的主动性等同,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与实施。医师此时的意见常常涉及病员的生活习惯、方式及人际关系调整,病员的配合和自行完成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在不同模式下,患者和医生的主动性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很好的判定医患关系的模式,实际医疗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猜忌和麻烦。所以明确医患关系的种类,是有正对性开展医疗工作的前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