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当初为何决定做这个研究,冰寒说:“痤疮是一种像鬼魅一样的疾病,成千上万的人深受其苦,但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是主要原因。我一直深信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所有药物、治疗靶点都是对的,如果所有的治疗方法已经是完美的,那么痤疮就不应该在今天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既然它还是个问题,那就意味着必然有我们没有认识到的地方。作为理科生,我非常想找到疑问的答案。”
“我们对1893年以来痤疮和痤疮丙酸杆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发现有许多矛盾之处,有些学者也曾提出一些疑问,但对于这些悖论的深入、系统研究却很少见。于是我们决定从痤疮丙酸杆菌在长波紫外线下发出特征性的红色荧光这个现象入手进行研究。很快就被初步观察的结果震惊了:痤疮皮损很少发出这种荧光,而正常的健康毛孔却多数发出明显的红色荧光,这提示正常毛孔中有很多痤疮丙酸杆菌,而痤疮皮损毛孔内却可能没有或很少。”冰寒介绍研究经历时说,“我们改造了一台显微镜,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观察,在有多年痤疮丙酸杆菌研究经验的齐显龙博士帮助下完善了实验设计,扩大了样本数量。结果证实我们预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现象,而且在后续观察中不断被重复验证。”
痤疮是影响范围可达真皮的一种毛孔内的疾病。为了证实痤疮患者皮肤表面的紫外荧光是否与毛孔深处的荧光情况一致,课题组又从45位患者的痤疮皮损中分离出276个粉刺角栓,对其荧光的色彩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与表面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研究者们还对痤疮丙酸杆菌与这种紫外诱导的红色荧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重验证和考据,最终确认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稳定、可信的。
“最初我根据观察的现象在课题组内部提出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皮损中很少甚至没有这个推测时,自己也觉得有点很难以相信,毕竟痤疮丙酸杆菌的理论已经提出100多年了,我们也许没那么幸运。”冰寒说,“所以我们也预想到论文投稿过程可能会遇到超乎想象的困难。果然,论文在投出去后第一时间就被拒稿了,被Experimental Dermatology这同一杂志就拒了3次。杂志前后请了两批审稿人,极为慎重地审稿。审稿人提出了数十个问题,涉及到研究方方面面的细节,我们前后做了9个实验以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写了30多页的补充材料,最终证实我们的方法和结果是可靠的,论文被接收了,我们觉得好象在华山天险上开了一条道。”
德国Christos C. Zouboulis教授是全球痤疮研究的权威专家,现任W. J. Cunliffe科学奖主席,他对该项研究的成果评价是:“研究非常优秀、创新!”W. J. Cunliffe科学奖是为了表彰英国利兹大学W. J. Cunliffe教授在人类毛囊皮脂腺相关疾病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