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胺是Ⅰ型变态反应中引发机体损伤的主要介质。抗组胺药阻止机体受损的机理主要是其在体内与组胺竞争靶细胞(免疫反应攻击的部位,例如皮肤、粘膜等)上的H1受体,使组胺完全丧失同H1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使靶细胞避免发生组胺带来的一系列反应。
在使用抗组胺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选第三代抗过敏药物,以减少药物副作用。
2.对于急性过敏,如急性荨麻疹等,可以短期使用抗过敏药或必要时使用;对慢性过敏患者,可以连续使用第三代抗过敏药物(第一代和第二代抗过敏药物由于副作用很大,不宜连续使用),在持续治疗控制住症状后(通常3个月左右),在脱敏治疗或免疫治疗的配合下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3.由于部分抗过敏药物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可以导致嗜睡或疲乏无力,所以应该睡前服用。服用扑尔敏等第一代抗过敏药物,不宜从事驾驶和精密工作。
4.服用抗过敏药物期间应避免饮酒,特别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抗过敏药物,因为饮酒可以大大增加这些药物的肝脏副作用。
5.若患者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会致药效下降,或不能起到抗过敏效果,这可能是身体对该药产生了耐药性。所以,应尽可能少地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一般在服药三个月后,要换一种抗过敏药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