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药事管理安全
推行高血压治疗用药的处方点评标准化工作。探索制定其他慢性病治疗用药的处方点评标准化工作,并启动试点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合理用药指导。通过多媒体、人工窗口等多种渠道,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探索提供自助查询机、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扫描药品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等即可查询药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在取药窗口、门诊大厅等区域设置各种类型多媒体设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强合理用药宣传。
院前急救无缝衔接
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推进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对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开展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设。初步形成院前院中的衔接机制,尝试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信息互通效率和准确性。增强急诊科接诊能力。急救中心(站)要充分发挥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的指挥和调度作用,合理调派救护车,强化院前急救快速反应,缩短急救反应时间。规范医疗急救行为,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原则转运患者。医院要加强急诊力量,提高急诊服务能力。接诊医院要为院前急救开通绿色通道,并加强院内急诊与院前急救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医疗服务衔接,实现无缝衔接,不推诿、拒诊急诊患者。
深入推进优质护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和护理专业内涵,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医疗机构要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工作量等科学合理配置护士人力,满足临床工作需求。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普通病房实际护床比不低于0.4:1,重症监护病房护患比为2.5-3:1,新生儿监护病房护患比为1.5-1.8:1。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在门急诊有关科室探索优质护理服务;非住院部门要根据患者诊疗量、手术量等合理配置护士,保障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医疗机构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满足患者中医医疗服务需求;鼓励根据中医诊疗特点优化诊疗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取药等环节的等候时间;鼓励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加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统一的投诉接待部门,实现“统一接待,统一答复”,在接待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大力推动医院文化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等,发挥医院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引导作用。提高医务人员对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变化,做好宣教、解释和沟通。进一步组织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招募工作,并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相关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工作。针对儿童、产妇、重大慢性病住院患者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提供专科特色的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