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汪周艳办公时不再经常被此起彼伏的敲门声打断。在该院建立了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的医药设备采购制度后,原本千方百计上门向医院主管领导自我推销的医药器械供应商“偃旗息鼓”,自觉严格按照采购制度行事。
在2012年底至2015年初,顺德医疗卫生系统相继发生数起违法违纪案件,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到公立医院院长、科室主任,都有人因为违纪违法被查处。
为此,去年8月,佛山市纪委在顺德卫生系统启动“以案治本”试点,要求医疗卫生系统抓住案发的根源,从体制机制上找问题,从权力运行的环节上找问题,以防控廉洁风险为原则,堵塞制度漏洞。
一年过去,顺德16家公立医院通过近700项微观内控制度创新,打破原有利益格局,重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实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补全制度漏洞
打响权力与利益的阻击战
一直以来,医疗腐败被认为是“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推手,反腐重拳也屡屡对其进行打击。然而,多年来,医疗卫生系统的“贪腐病”却一直久治不愈,甚至演变成“顽疾”。
纵观顺德,正是由于制度漏洞和日常监管督查的缺失,导致药品采购、设备采购和工程项目等环节成为腐败滋生地。“比如之前20万元以上的设备采购缺少清晰的制度规定,科室提出要求后,院方通过认证后就可以进行招标。”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启康说。
这恰恰让不法医药厂商和代理商趁虚而入,在花重金对医院主管领导行贿后,受贿人按照行贿人提供的药品、仪器参数设置采购标准,使得表面上的公开招标变成“明招暗定”。“以前大家都心存侥幸,觉得不收回扣供应商也赚了这笔钱,不拿白不拿。”大良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陈瑞新剖析。
为了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在大整顿之前,顺德首先进行了全系统体检和把脉。去年9月,顺德区纪委联合顺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抽调64人组成8个专项巡查监督组,对全区16家公立医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巡查监督,共发现医院内部管理、招投标采购、人事薪酬、药房管理等方面问题315个,提出整改建议227条。同时,顺德区卫计局各科室和各公立医院同步开展自查自纠,深入查摆问题,查找制度漏洞。
制度缺失导致的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顺德区纪委派驻区卫计局组长黄冯介绍,针对排查出来的廉政风险点,顺德完善了432项制度,新建了234项制度,涉及医疗器械采购、组织架构管理、人事薪酬等,用近700项精细化、标准化的微观制度创新,全面推动医疗反腐。
其中,在腐败高发的医药(药品、医疗器械、耗材)采购环节,各家医院分类别建立询价机制,规范议价流程,实行采购全过程、多途径公开,解决了采购过程中价格虚高问题。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规定,采购医疗设备时,科室不能指定品牌和型号,而是邀请业务部门、监督机构、外院专家等集体讨论设备的技术参数,杜绝招投标过程的暗箱操作。
“医院对今年初制定的采购预算费用9620.82万元的设备进行了专家论证、市场调研、价格谈判后,采购价格将可控制在4500万元之内,降幅达到53.2%。”顺德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新发说,该院将设备、后勤采购从事后内审转变为全程参与,每台设备购置前进行充分市场调研,最后按政府招标程序进行采购,用严密的制度斩断了利益链。
创新制度建设
切实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完善制度后,不管是医院主管领导和科主任,还是一线医护人员,不再想方设法钻制度的空子,而是变被动受监督为主动求整改,同时将精力专注在提升医院发展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上。
目前,检验试剂及医用耗材让利谈判成为顺德人民医院许多部门和科室学到的新技能。“所谓的让利部分就是耗材商此前给医院相关负责人准备的回扣,现在我们和他们谈判,要求把这部分利润让出来作为医院收益,用于医院采购设备和发展建设。”于新发介绍,该院正力争耗材试剂让利平均幅度能够达到15%,预期年让利目标为3700万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难题,让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顺德多家医院启动绩效薪酬分配改革。“以前科室收入跟医务人员收入挂钩,导致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等现象时有发生,引发群众反感。如今大良医院规定将绩效考核占科室结余的比例从40%下降到20%,考核转为以工作量和服务质量为重,医务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陈瑞新说。
顺德人民医院于今年8月份起实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方案,如今医院人力资源成本占业务收入比例由原来的31%提升到35%,提升了一线临床医务人员的阳光收入,广大群众获得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
一年来,顺德医疗卫生系统的投诉量和违法招投标行为都大幅下降。顺德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肖秀明表示,通过“以案治本”,过去医院存在的明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整改,各项内控制度建设有了明显改进,既防范了廉政风险,也保护了干部和医务工作者,有力地推动了顺德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