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营收增长幅度很大,但是前期靠烧钱来维持高速增长是互联网行业一贯路径,就医160也不例外,公司仍然处于战略亏损期,在报告期内公司累计亏损约5172万元。
“由于市场大规模扩张的需要,今年上半年在职人数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就医160CEO罗宁政说,上半年公司支付的人力成本为5919万元,而去年同期仅为1432万元,人力成本也增加三倍多。
医生资源、用户活跃度、可持续烧钱的能力都成为摆在移动医疗创业企业面前的几座大山。但是,在靠烧钱获得移动医疗平台海量用户后,如何让流量变现也成为这些企业成长的烦恼。
“目前互联网医疗还处在探索阶段,国内成功的例子还是太少了,因为盈利模式一直还困扰着所有的企业。”深圳市倍泰健康测量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炎林说,现在要烧钱不仅让企业担心,投资者也担心。
资本方大多静观其变
与前两年移动医疗行业大谈颠覆并换回大量真金白银的“美好时代”不同的是,从今年开始,移动医疗的融资温度开始大幅降温,投资者也逐渐恢复理智。从数据上看,上半年天使投资和VC对移动医疗投资额下降了1/3。
不过,在分享投资董事总经理赵洪看来,对于有好的商业模式的移动医疗企业来说,资本的寒冬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寒冬,其实是对一些商业模式不合理、不清晰的企业而言。
“我们可能并不认同现在市场上热点的移动医疗项目。”分享投资合伙人黄反之也表示,虽然这些移动医疗项目往往聚集了数千万的用户,知名度非常高,估值非常高,也融了很多轮融资,但是共同的问题是没有现金流,没有商业模式。
为什么一些有海量用户的移动医疗企业很难实现流量变现呢?在黄反之看来,一是没有抓住医疗资源的核心,起码在当下,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医疗资源的核心仍然是好医院、好医生,而不是简单地把线下的搬到线上就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大多数的互联网慢病管理,并没有抓住用户的刚需,解决真正的痛点。所以他们无法产生黏性,“当你有补贴的时候,可能上面有流量,当你取消补贴的时候就没有流量了。”
黄反之介绍,分享投资看好的移动医疗模式有四种,一是在细分的大病种;二是要重度垂直切入,切入到诊断和治疗环节;三是一定要抓住医疗资源的核心,一定要让医生、医院主动去使用该产品;四是要能产生现金流。
资本的寒冬,对于移动医疗企业来说也将是一次洗牌。罗宁政就表示,资本并非不愿投资,而是会更关注企业的造血能力,在资本遇冷的时期,如果企业能做到成本控制,做好收入和盈利,可能会成为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
此外,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也要尽可能避免在寒冬期进行激进式扩张,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业务范围。今年8月,就医160就被爆出裁员300人,其官方回应是“公司业务重点转移,公司计划对组织架构和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优化,需要优化的人员占全公司总人数的1/3左右。”可见,为了资金链的安全,移动医疗企业的发展也更加地谨慎。
赵洪说,目前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更看好有技术、有商业模式的项目,“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肯定很难融到资了。”整体而言,对于移动医疗行业,很多资本方仍处在静观其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