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收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处于医疗体制内谈增加医务人员收入,在如今的网络上是注定要被拍砖的。很多人根本就没搞清楚作者说的什么,就抡起大棒子直接砸过来:你们这些白眼狼,医德那么差,又拿红包和回扣,还好意思说要增加收入?但是,中国的医疗问题目前愈演愈烈,其中医务人员的收入是绕不开的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中国医改不会成功。
职业没有贵贱,但是职业的收入却有高低。社会绝对平等,人人收入一样,只存在于原始社会或者乌托邦。医疗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有着比较高的行业门槛,需要付出比较多的时间成本。要成为一名比较合格的医生,需要少则5年,多则10多年的学习,然后工作以后不断地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参加考核,而且,医疗事关千家万户的身心健康,对医疗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实医疗行业本身就可以带来职业的成就感,但是,如果这个行业总体薪酬过低,则难以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来从事这个行业,从而降低行业的整体素质,所能匹配的薪酬更加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什么呢?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正当薪酬被人为压低;权力寻租使红包回扣满天飞,进一步加剧了老百姓对医疗的不满。但是,这背后的症结是什么?
老百姓都有这样的体会,到医院看病真是花钱如流水。有心人可以看一下正规医院的发票或者账单,在医院看病的费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括号里为占总费用的比例):1、挂号费(一般在门诊,很少);2、床位费,取暖费什么的(一般是住院,少,比住旅馆便宜多了);3、治疗费(比如护士输液、医生穿刺这种技术性的工作,少);4、检验费(一般);5、检查费(一般);6、药费(大头之一);7、材料费(大头之二);8、手术费(很少);9、其他的一些:比如抢救费、会诊费等等,一般占比例比较少。
在这些费用里面,代表医务人员的“人”的技术费用占了很小一部分,代表药品和材料的“物”的费用占了主要的大部分。以药品为例,价格是由谁定的?当然是国家有关部门这个最神秘的部门。国家知道给医院的投入太少,给医生护士们的薪酬太低,所以弄了个“以药养医”出来,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很多医院为了调动医生们的劳动积极性,又采取了绩效和处方挂钩的措施。在这些政策下,加上药商们的回扣公关,医生们也就顺水推舟,于是,大处方就出来了,于是,药费也就上去了,老百姓要多掏钱,国家医保也要多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