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互联网,要回到中医本身的服务模式
在目前的形式下,我们应该对中医做些什么?是做颠覆还是做增量?周晋认为,中医+互联网还是要回到中医本身的服务模式上来。对此,周晋以神黄科技为例,为大家进行分析:
我们做的第一项工作,是把这个数据变得公开透明,许多时候,患者对医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信得过的医学水平是存疑的。我们收集到数据之后,会做解剖,聚类,挖掘,统计这四个工作——这是一个把人工智能利用进来的工作。我刚才提到我们要做增量,要使得更好的医生进入到市场,会特别针对中年资的医生做一些服务。
我们的逻辑是把这些医案还有古籍的数据做解剖,对来自于历朝历代各种医家的知识信息做聚类,挖掘出规则,再基于这个规则,对医生诊疗进行辅助,最后对诊治率、使用的情况做统计,这样周而复始把统计回来的信息再用来产生新的医案,再做解剖。基于这样一个思路,我们的中医人的掌上知识库,内网版本做了很多医院,比如国内最大的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每天在线上使的人次超过了一百人次,他们在上班期间用我们的系统作为诊疗辅助。在先做好对医生的服务,为医生的水平保驾护航,扩容脑容量的贡献之后,另外我们的另一款产品神黄名医馆,主要是基于医生的资质、市场口碑和我们自己研发的一套同行评议的机制,为患者对接优质医疗资源。这样一个平台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生的合理阳光收入,包括帮助年资较轻的医生做好他的品牌管理,帮他扬名。
另外我们会深度结合中医诊疗的场景,来提高效果和效率。与互联网的一般复制模式不同,我们会去找到医疗本身存在的形式,基于此再去做一些加速的事情。所以我们会更关注线下的场景,只是把线上作为一个走信息流和现金流的一种方式。
此外,我们会坚持做诊疗方面的人工智能的工作以及诊疗辅助。如前面所说,我们做了很多收集整理的工作,最后通过我们人工智能算法,形成了一个诊疗的机器人,用户通过输入疾病或输入症状得到处方;医生也可以把这个处方作为参考建议,辅助自己进行判断。
最后关于中药,我们希望一站式的完成整个中医药的体验,我们会和知名的药企,包括康美、好药师、同仁堂等一起做好这个工作。因为中医最后的治疗要落实在中药上,中药的道地很重要。
总的来说,我们做这个事的一个观点就是从中医知识库入手,希望建立一个垂直一体的面向中医创新服务的产业闭环。从中医知识库入手,切入医患撮合这个最刚需的市场,同时也要为国家做一些名医传承的工作,这是一个重要不紧急,但是不做以后就会变得很紧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