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三保合一”取得阶段成效后,福建省全面推广三明模式。
今年7月26日,福建省政府发布《关于成立省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显示,福建将成立省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下称“医管委”)。这个新机构由省政府办公厅、财政厅、发改委、卫计委、人社厅等13个单位组成,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全省医保工作。省医管委主任由副省长李红兼任。
此外,医管委还下设承担日常工作的医保办。医保办挂靠省财政厅,相对独立运作。紧随《通知》的,是福建省对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连续的人事调整。今年7月底,从2013年8月起就任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的詹积富,出任福建省医管委副主任及下设医保办主任。8月15日,福建省政府宣布詹积富在医管委副主任、医保办主任的基础上,任福建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正厅长级),负责福建省“三保合一”的具体推进与执行。
医管中心“枢纽”.观察三明“三保合一”推动医疗从挣钱为中心转向治病、健康为中心的作用机制,还要回到医保新增的4项职能。在药品限价采购结算上,三明要求医院按药品和耗材的通用名提出采购计划,并报给医管中心审核汇总。医管中心将审核汇总的采购药品目录发布上网,由药品生产企业报送品种、价格等材料两份,一份给医管中心,一份给监察部门,按低价中标,个别病种临时需要的药品超出采购目录的,实行备案采购。
此外,涉及服务价格的还有按病种付费。詹积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医管中心将根据成本测算以及医保基金结余情况,与医院谈判确定病种价格。“如果某家医院不接受这个价格,医保就和其他医院谈,不在这家医院购买服务。”而在城乡居民及城镇职工定点医保机构的审核与结算上,医管中心主要接手了过去由人社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分头负责的三保定点工作,收归定点医院、药店的准入审批权。
就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管与稽核管理工作,医保中心主要依托信息系统和向医疗机构派员。医管中心的信息系统由一家名为易联众的公司设计开发。系统软件包括政府部门管理软件系统、医保支付监管结算软件系统、医院内部运行管理软件系统、电子病历、药品耗材合理使用和招标采购平台系统软件、健康三明公共卫生服务平台等等。
医保成为市场主体。医保作为管理参保人员基金的代表,将医保视作一个应有完整权利的市场主体,就是三明医保体制改革的认识基础,这种认识推翻了事实上处于中心位置的医保过去只能被动支付的现实,重新确定了医保在“三医”中的位置。在这种认识框架下,药品、医疗服务、补充医疗保险都是医保购买的产品。作为买方,医保可以与作为药品卖方的生产流通企业、作为医疗服务卖方的医院、作为补充医保卖方的商保公司进行价格谈判。一旦交易完成,服务购买成功,按照一般原则,作为买方就有权监督卖方的服务供给质量,这也是医管中心监管与稽核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基础。
詹积富告诉记者,给医管中心采购、监督权的前提,是医保部门最了解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也更关心支出换来的收益。以医管中心和医院间的按病种付费价格谈判为例,徐志銮告诉记者,因为医管中心充分了解医保结余未必稳定,而医疗成本每年都会有所上涨的现实,故而能够掌握价格调整的节奏和技巧,在制度伊始尽可能地向下控制按病种付费的费用基数,以便医保可持续运行。“因为价格谈判很难走回头路,如果今年高,明年低,可能会引来院方较为激烈的反弹。”徐志銮说。在药品限价采购与结算上,有人认为这是违反卫计委制定的药品省级招标采购制度。徐志銮表示,相比医院,医保管理方为控制费用上涨,是最有动力压缩药品水分的一方。医管中心取代医院做药品结算,有利于斩断医院与药品背后的利益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