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皮龟头炎外观与梅毒疳疮相似 包皮龟头炎是指龟头和包皮的炎症,因龟头炎和包皮炎常同时存在,故统称为包皮龟头炎。本病的特征是阴茎红肿,龟头痒、灼热及疼痛感,若将包皮翻开,可见阴茎头及包皮内面充血和糜烂,并可发生浅小溃疡,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疼痛。根据不同病因,临床上可分7种表现:急性浅表性龟头炎、环状溃烂性龟头炎、念珠菌性龟头炎、浆细胞性龟头炎、阿米巴性龟头炎、云母状和角化性假上皮瘤性龟头炎、滴虫性龟头炎。其特点为局部皮损潮红、肿胀、糜烂、渗液和充血,继发感染后形成溃疡,并有脓性分泌物;有的局部可形成环状红斑损害,一般无全身症状。常发于龟头黏膜、包皮内面及冠状沟处,如不及时治疗,后期可引起龟头、包皮部粘连、包皮不能上翻, 甚至造成尿道外口狭窄,可有排尿困难和尿痛。包皮龟头炎从外观上很难与淋病性龟头炎、软下疳和梅毒疳疮区别,容易误以为得了性病。
淋病性龟头炎及软下疳外观与普通包皮龟头炎难以区别,通过分泌物或组织液镜检查可以分别查到淋病双球菌及软下疳链杆菌。梅毒疳疮( 硬下疳)有冶游史,见于梅毒初期,常发生在包皮系带、阴茎等处,初起为米粒大浸润点,1~2周后逐渐隆起变硬,成一椭圆形硬块,逐渐色紫腐烂,中间如臼,四边坚硬凸起,有少量渗出液, 约1 个月左右可自愈,愈后不留遗痕, 一般只有1 个, 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疼痛。
固定型药疹在停药后即可消退 固定型药疹是药疹常见的一型,是药物进入人体,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医称之为“药毒”。常由磺胺类、解热止痛剂或巴比妥类药物等引起。其特点是发病前有明确的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后4~20天,平均7天。重复用药常在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生;皮疹突然发生,形态不一,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直径约1~4cm。常为1个,偶可数个,边界清,重者其上发生水疱、大疱。停药1周后红斑消退,留灰黑色色素沉着,如再服致敏药,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皮疹处出现同样皮疹,并向周围扩大,多见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口周、龟头、肛门等,手足背及躯干部也常发生,自觉痒及灼痛。治疗上首先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近似药物,若服药种类很多,则应找出可疑药物而去除之,如无法确定是哪一种药所致时则应停用所有药物。全身治疗一般给予抗组胺剂,如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对皮损广泛,可使用中等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局部治疗可应用无刺激性、具有保护性、有一定收敛、消炎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