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在临床上的科学研究非常薄弱,有些新的技术和产品从实验室出来是非常不稳定的,甚至是不能满足需求的,这需要研究型的医院参与进来继续稳定完善产品,包括共同合作进行产品需求的提炼和收集。在通往医疗器械国产化的道路上,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和医院之间的关系将由客户和供应商转变为合作伙伴。”
企业是创新主体
长期以来,中国医疗领域的企业普遍以“小散乱”为特点,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发展一贯的思维方式是低端跟随,以价格进行竞争,有专家将此形容为“卑微求生,而非强烈求胜”,这种状态使得整个行业陷入低端发展的死循环,打造产学研医的创新环境也就无从谈起。
“中国大量的医疗器械企业内部不做自主研发,嗷嗷待哺等待从大学里买进技术,而这中间会有很大的缝隙,最终表现在产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张强认为,中国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一定是围绕着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而形成的,“我认为首要一点就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要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强调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从企业自身形成产学研的链路。”
张强指出,“只有企业研究达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接受、理解以及消化科研院所的前瞻性技术,才有能力对市场需求进行反应,也只有自己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才能参与到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参与到对前沿技术趋势的引导。”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创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两条腿走路”,即跟随式创新与超越式创新并行,自主研发与外部并购兼重。
据了解,不少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均在海外设立了研发中心,旨在将国外领先的技术和人才与国内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把源头的基础性创新进行产业化;另一方面,以迈瑞、微创医疗为代表的企业在近年也通过并购、成立合资公司等多种形式提升技术和产品水平,拓展销售渠道。“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通过并购提升集中度。”普华永道在一份报告中如是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