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曾有类似产品短命 最好做辅助重疾险
医疗险是所有短期险产品中受众面最广的,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实际上,在产品形态和保障内容上,市面上与“尊享e生”类似的产品有不少。据新快报记者了解,平安保险的“平安e生保”也属于近期的热销产品,其一般医疗保险金和恶性肿瘤医疗保险金最高可达100万元,而且附加责任还包含住院前后7天的门急诊费用,免赔额也是1万元,官网售价203元起/年。
此外,据业内人士介绍,在今年年初,某民营寿险公司也曾推出过一款名为“尊享医疗”的中端医疗险,保费比众安的“尊享e生”贵20%左右,也是有1万元的免赔额,年赔付限额比众安保险少一半,结果卖了半年,就因为严重亏损而在今年6月份停售了。新快报记者获取了前述人士所言的产品条款,其核心内容与前述两款产品的内容基本一致。
一位长期从事寿险工作的专家对新快报记者表示,这些短期医疗险有个共同点,就是“低保费、高保额”,保障覆盖范围看上去很广,但真要在一年内花100万医疗费,概率还是很小的。费率之所以比较低,有两点原因,“第一是赔社保和其他公司赔过之后的部分,第二是原位癌不保的话就没有平常见到的大病保了”。
低价医疗险成网红 能替代重疾险吗?据悉,有不少消费者将这些高保额的医疗险与重疾险相提并论。值得说明的是,补偿型医疗险主要是看医疗过程中花费了多少钱,一般是事后报销;而重疾险是对指定病种进行定额给付,不一定等于实际花费,而且很多公司都是事前赔付。业内人士建议,最好不要把高保额医疗险当一份长期保障来看待,只可以将它作为重疾险的辅助,切不可把手中的重疾险或者保证续保的医疗险给停掉。
D行业面对盈利难题,低价可能为了获客
开发“低保费、高保额“的医疗险,不失为参与健康险市场竞争的一大策略。据新快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以医疗、重疾为主的商业健康险迎来高速发展期。上半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规模已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保费收入,其所占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12.54%。有机构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有望达到5000亿元到7000亿元,成为与财险、寿险并列的三大业务板块。
但令人尴尬的是,由于商业健康险专业性强,与普通寿险业务在精算原理、风险控制、经营模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国内几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仍处于亏损的阴影之中。新快报记者查阅保险公司的年报发现,2015年人保健康亏损了1亿元以上,太保安联健康也亏损了5600万元。有分析指出,在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中,大部分公司的赔付率高企,市场面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一位健康险事业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行业盈利难主要原因在于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的商业保险公司游离于社保之外,商业保险公司缺乏个人健康数据,采用的报价方式是统一价格。另有业内人士坦言,商业健康险种普遍亏损,根源是保险机构在医院遇阻,险企无法通过介入医疗诊断过程达到控制费用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 低保费、高保额 的医疗险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渠道销售,不排除保险公司是想通过低价或 砸钱 ,来获取目标客户的身体健康信息。”一位保险专家指出,在“互联网+保险”的”浪潮下,不少公司试图获取大数据,以期未来能够准确地评估每个投保人的风险状况,从而实现差异化定价,达到节省人力成本,减少核保及理赔时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