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樊斌随十四军辎重团进军西藏,任后勤副主任兼先遣大队副大队长,从大理走香格里拉,翻越数十座雪山河流,为解放西藏的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1951年,樊斌被派往临沧地区,指导剿匪防疫工作,1952年,赴朝鲜抗美援朝,参加金城前线战地实习。
樊斌的军旅生涯,是在惊心动魄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可谓转战南北,身经百战,艰苦卓绝,百炼成钢。从十三岁参加革命,到抗美援朝胜利,樊斌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受到党的关怀培养,在革命大家庭里,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从没有文化的流浪儿,到战地军医乃至作家,战争的残酷,战火的无情,锤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境界。
经历过上百次的战斗,他所在队伍在前线的枪林弹雨中历经磨难,多次遭受日伪的重点围剿,几乎覆没,经历了多次的重组合并。樊斌说他能存活下来,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命运。
发表在《文艺报》(1957年第17期)《没有党就没有我》一文中,樊斌写道,1942至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空前困难阶段,冀南的八路军,遭到日伪的大规模围剿,曾经一夜经历过五次战斗,在鬼子的眼皮下,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鬼子的炮弹从屋顶落入房内,用手一摸,是颗没炸的哑炮,捡回一条命;刚转移离开的村庄,住过的房子就被炸毁;越过封锁线,一阵激烈的枪声,身旁的战友已经倒下;曾经患腰椎结核,转移到后方山区老百姓家疗伤,人瘦如柴,靠吃一种山沟里指甲大的虫蟹保住性命,待病愈归来,很多朝夕相处的战友己经牺牲。樊斌是卫生员,经常与看护的伤员掩藏到老百姓家中,让他躲过太多的劫难。
传奇的经历,带给他太多的思考和使命,一次次侥幸死里逃生,让他倍感生命的珍贵。他是卫生员,比别人亲历更多的战争死亡,每当想到身旁的战友和首长,在战争中献出宝贵的生命,他就不敢懈怠,他时时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里,承载着烈士们希望和重托。在和平年代坎坷的岁月里,他拚命地工作,挽救垂危的病人,帮助身体上精神上乃至经济上受困的山民百姓;他写的第一部作品《雪山英雄》,就是复制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长篇小说《城》,则是将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群像,一个个生动地再现出来,他要用自己的笔,书写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铸造的“城”;用文学的形式,为他们建造一座丰碑,一座安息他们灵魂的“城”。
樊斌的履历上,这样记录:淮海战役——记大功一次(并评为模范工作者)、进军大西南——记大功一次、解放西藏——记大功一次、西南军区一九五四年文艺检阅大会、获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