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8月19-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论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健康的实现,需要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开展优质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相聚长安,共话健康!10月14-16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学术研讨会、《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唐城宾馆隆重召开。来自省内外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精英代表共计18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是在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指导下,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王明旭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议首先由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教授致欢迎词。他首先祝贺本次盛会召开,并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对莅临本次盛会的专家学者、同道表示了最为诚挚的欢迎。他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将指导整个卫生工作的改革和发展。2016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元年,社会各界以一个新的热度来共同聚焦健康。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是为更好地践行“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他肯定了《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在推动医学伦理学、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让医学伦理学事业发展以及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更上一层楼!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局长安海燕致欢迎词并做主题报告。他说,2016年对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对陕西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陕西作为西部医改的重点省份,近年来积极探索卫生改革新途径,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慰的成绩。他指出,目前医患关系、医疗服务质量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仍不可懈怠,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仍是我们医疗卫生系统必须为之努力的重点和难点,需要专家学者出谋划策,更需要一线医务人员的积极推进。同时,他对《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医疗卫生系统管理人员提供交流阵地,搭建沟通平台,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表示感谢,并鼓励再接再厉,为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开辟道路、提供智慧。
随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心主任王明旭教授做了《全球健康伦理》的专题报告。他从全球健康伦理的概念、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做一简述,同时结合中国健康伦理的实践与探索,阐述了在全球健康、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担当和责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医学伦理学系副主任、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人文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曹永福教授做了《“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伦理意蕴》的专题报告。他以生命伦理学为视角,从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学的观点出发,详细论述了“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伦理意蕴,对公立医院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刘俊荣教授做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对医患关系现状的感知性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的专题报告。他以广东省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为调查案例,从性别、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九个方面揭示了当前广东省医患冲突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从业人员感知性评价的相关性因素,得出医患冲突属大概率事件,现实生活中不应以偏概全,过分夸大医患冲突发生的概率、频度和严重程度。
北京协和医院卫生管理学研究员、律师关健教授做了题为《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及其涉及的伦理问题》的专题报告。她比较系统论述了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及其优势,其对疾病机制认识和人类健康和医疗的潜在价值;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并指出其突出潜在的伦理问题,对理解医学前沿发展及其未来临床应用前景,指导相关领域研究的伦理学探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蔡昱做了《医患关系本真》的专题报告。她从哲学研究的高度出发,以人之本性、重构主义儒家的“无对无为之仁”、呼唤本真的医患关系三部分为脉络,阐述了本真的医患关系是互慈和创的仁爱共同体。她呼吁将仁爱带回医疗,以解决医疗中的“冷漠症”。第四军医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院马晓副教授做了题为《助推“健康中国” 深化医伦实践》的专题报告。她指出健康中国的提出恰逢其时,其蕴含着人本伦理、生态伦理的智慧,而“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离不开理论支撑、教育支撑等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