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多看病,减少为应付绩效考评而做的行政工作。当然,应明确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疗是医生的首要任务,这就要合理安排全科医生工作内容,保证诊疗和提升临床技能的时间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工作。同时还要让医生愿意看病,这就需要改变现行利益分配模式,建立医疗收入结余激励机制。
第二要看好病,突破人才“质”和“量”的瓶颈。拥有足量的合格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能够看好病的关键,突破人才瓶颈,要先从收入水平“下手”。一项针对北京社区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离职人员中,66.54%是因为薪酬低导致。留住人、吸引人还需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明确晋升路径和职业前景。例如突破论文、科研作为晋升的硬性要求,改为可以用病例等替代。另外,加紧落实医师“多点执业”甚至“自由执业”制度,也可解人才燃眉之急。
第三要改变“一病百治”现状,实现诊疗的标准化和连续性,确保患者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获得同样的服务。目前,这二者间有竞争,形成了对基层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虹吸”现象。在基层医生不足、药房容量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规定其只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骨关节病、慢阻肺等10种常见病种,也可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康复期、老年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而大医院则专注于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此外,还应保证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的配备与大医院衔接,并对慢病管理用药推行长处方政策,以保证患者用药的连续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