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就医患关系进行采访时,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向记者提到了一条并未太受关注的新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某患者在做手术前,留下一张字条,内容是“手术过程如发生异常情况,家人不得与院方和医生发生任何不理智的行为。是技术原因由医院方处理。是就诊者本身原因由患者自身负责。医生可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说,他们之所以对这条不太受关注的新闻记忆犹新,是因为感动。
“小小字条,表达了一位患者对医学的理解和对医生的尊重,而这正是当今社会的稀缺之物。”苗刚说,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患者的“蛮横无理”。
一位高龄患者病情危急,经过抢救保住了生命,再次病危时,苗刚准备抢救,而患者家属却坚决不愿抢救。苗刚问家属为什么要求放弃抢救,家属回答:“你们把我母亲抢救回来,住在医院,不就是想多赚几天的钱吗?”
抢救结束后,医生把费用清单递到家属手上,所有自费的费用只有一千多元。
“让我们痛心的是,只有拿出这样的‘证据’,患者家属才会相信,医生抢救病人是职业上最起码的要求,与赚钱无关。”苗刚说。
“到底谁是强势?谁是弱势?哪一行都有风险,但就是医生这一行不允许有失误。每一次发生一些事故或者误诊的时候,很多医生出于职业道德都会有负罪感和不安,但依然有很多人坚守在这一岗位上承担很多。”国内知名妇科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年近80岁仍在一线问诊的纪克宁医生,面对媒体这样说道。
追溯医患纠纷的源头,是医疗事故、医生收红包、过度医疗、开大处方等问题频繁被曝光。接受记者采访的医生都承认,医务界的确存在个别丧失职业道德的医生,但因为这些人的丑闻就判定所有医生“唯利是图”,这让医生觉得很委屈。
“尽管医学充满不确定性,但患者应该相信,医生总是尽力把风险降到最低,以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医患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整个采访中,作为苗刚的同事,一直少言的谷滔说起医患之间的信任,则有些刹不住车,“与其互相猜疑,不如同舟共济。当患者把生命托付给医生时,医生的责任心强烈,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就会觉得对不起这份托付。患者越是信任医生,医生就越会努力回报患者。医患之间,信任是最好的‘防护衣’”。
“我理想中的医生,是面对患者时,可以只考虑他的病情需要怎么处理,怎么与患者做好沟通,然后全力以赴地救治患者,而不是首先去想我怎样做才不会被骂、被打、被投诉甚至不会惹上官司。”苗刚说,这曾是他的梦想,如今看来,这个梦想已经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