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暴力伤医首要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王玲玲建议,预防暴力伤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贫困人口给予帮助,同时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救助与管理。
在补偿方面,王玲玲认为,我国需要建立健全医疗风险救助补偿机制,比如风险互助金。“如果每名门诊患者每次就诊购买1元保险,我国每年有77亿人次门诊量,就可以有77亿元人民币的基金累计。”王玲玲认为,对于无医疗过错产生的医疗损害,还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基金等,当患者身体受到损害时,保险给予赔付可以化解一些风险。
王玲玲直言,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进行医疗纠纷救济的途径,减少患者救济的程序限制,保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明确政府部门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责任和处罚措施,才尽可能地减少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
“暴力伤医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存在心理问题,并出现不同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这对患者很不利,只有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才能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王玲玲说。
胡建淼:要用法治思维解决医患矛盾
如今各界都在倡导依法治国,根治暴力伤医的痼疾,在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同时,更需要用法治的思维规范医疗行为。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国家行政法学院教授胡建淼在论坛上表示,医患关系必须通过制定规则来解决问题,依据这个规则产生的所有结果被医患双方接受,这就是法治。“当下的医患关系中没有规则可执行,仅靠患者的暴力和医生自身的防护很难缓和医患关系,比如手术告知书上写的免责条款越来越多,仿佛写得越多,医院的责任就越少,这样的解决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胡建淼说,法治相当于国家机器里的润滑剂,靠规则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社会才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