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闹”事件频发,作为极端表现形式的伤医、杀医事件,更是暴露出医患关系的紧张。11月27日,由中国行为法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医疗法治论坛在北京召开。针对如何依法解决暴力伤医这一话题,来自中国医疗界和法律界的数百位专家在论坛上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医疗法治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王玲玲在论坛上公布了协会对近十年来暴力伤医事件剖析以及大样本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暴力伤医数量在2012年出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在2016年又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全国发生典型暴力伤医案例42起,共导致60余名医务人员受伤或死亡。
暴力伤医并非全部源起医疗纠纷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医疗资源紧缺,多数大医院医生无法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排队一整夜,看病两分钟”的现状,很容易促使患者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到医务人员头上。由于第三方仲裁和调节机构发挥作用不足,在医患矛盾发生后,一些深信“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患者和期许“速战速决”的医院,更是助长了“医闹”气焰。如何健全法治、缓和医患关系,成为当下医疗和法律从业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而出人意料的是,研究显示,恶性伤医事件大多不是医疗纠纷造成的。王玲玲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医院协会对2012年11起恶性伤医进行分析后发现,仅有3起是患者与医院存在医疗纠纷,其余主要因为疾病无法治愈而迁怒医生,还有部分因支付医疗费困难而与医院闹事。在这11起事件当中,除1起精神病患者肇事、1起待判决、1起不详之外,其余均被判为刑事犯罪。行凶者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家庭贫困,无业、农民、下岗及打工者占七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