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医”包括参与医治过程的所有医务人员;“患”包括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患者的社会关系。
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医患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通过对国内相关医患关系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纳,认为目前有关医患关系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的研究主体多为医疗一线的医务人员与高校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学者,他们倾向于从医疗实践、公共卫生政策等角度出发,难以脱离行业背景所带来的思维限制,缺乏相应的社会学、人类学分析视野,容易忽视从患者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生活经验视角审视医患关系。
第二,研究视角多元,跨学科的概念丰富。医患问题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重视。有从传媒学角度探讨新闻报道与医患关系的构建,如王俊燕[1]的“新闻媒体应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正能量”;有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医患关系的信息不对称,如弓宪文等[2]的“信息不对称下医患关系博弈分析”;有从哲学角度利用福柯“微观权力”理论解释现今医患关系的本质,如袁曦[3]的“福柯哲学应用:医患关系中的微观权力分析”等。
第三,研究方法多采用大样本的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倾向忽视患者的个体感受价值,忽视患者背后不可量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如吕兆丰等[4]的“医患关系现状分析研究——全国十城市典型调查”,原卫生部的《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等。
第四,医患关系矛盾分析大多局限于医疗系统内部,缺乏整体观研究视角。已有研究未将医患矛盾与民族文化、社会的发展现实相结合;将医患矛盾问题多归结于医疗卫生体制等宏观层面,缺乏具体的、微观的、历史的民族文化和社会语境的理解角度。
第五,医患矛盾问题的解决多依赖医疗资金的投入与医疗保障机制的建立等制度层面,而忽视了医患沟通等人文层面。该类研究多将解决的措施,寄希望于国家完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机构净化行业风气等宏观层面,而忽略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诸多人文层面的因素。